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家庭牧场牛儿壮 振兴路上犇共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7:40:00    

盛夏7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寻甸县甸沙乡兴隆村的牛舍里已响起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养殖户李兴平麻利地将一袋印着“众环牧业”标志的精饲料倒入食槽,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立刻围拢过来。远处,一辆辆满载青贮饲料的三轮车穿梭于乡间小路……甸沙乡肉牛产业蓬勃发展。

织密产业网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近年来,寻甸县甸沙乡聚焦重点产业链,积极融入寻甸“一县一业”发展大局,因地制宜推动传统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打响“寻甸牛”品牌知名度。

甸沙乡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成功引进云南众环牧业有限公司,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该企业在寻甸县创新推行“企业+家庭牧场”联农带农模式,具备年出栏肉牛5000头的产能实力。

去年,李兴平签约成为云南众环牧业有限公司的首批“家庭牧场”养殖户。该企业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统一品种、防疫、精饲料供给、草料体系建设、饲喂工艺、培训、回购、品牌销售“八统一”服务体系,实现全流程管控。服务下沉惠及养殖农户,与农户签订养殖合作协议,建立“1+1+N”技术服务体系,依托乡畜牧兽医工作站,设立乡级标准化服务站1个,并盘活现有乡村兽医资源,开展系统业务培训,为辖区9个行政村配备1名兽医和1名营养饲喂师,“双师”服务团队提供24小时应急服务。强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制定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推出“甸小二”专属服务,建立“企业点单—政府派单—部门接单—督查跟单”服务机制,免费给企业配套人才公寓1套,累计解决各类诉求10余个。

党群齐心干 生态经济双向好

在甸沙乡,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专题动员会、政策宣讲30余场次,带领养殖户实地考察企业牧场,面对面答疑解惑。龙头企业技术赋能稳链条,云南众环牧业有限公司提供牛犊供应、疫病防控、订单回收等“一条龙”服务,派技术员驻点指导,降低农户养殖风险。通过“企业+示范户”结对帮扶,推动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科级领导头雁引领增信心。甸沙乡12名科级干部主动挂钩示范户,下沉一线督导棚舍建设、饲草储备等工作。党委、政府出实招解难题,针对甸沙、海尾、鲁六3个清水海保护区内的农户,创新推行“家庭牧场”模式,将单户养殖规模控制在50头以内,粪污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直供饲草基地,既保护好生态,又拓宽增收渠道。

同时,鼓励无法外出务工、劳动能力较弱且以家庭生产为主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肉牛养殖,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进一步增强联农带农成效。

防风险制度 保障农户收益

在防市场风险方面,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当市场价格高于保底价时企业按市场价格结算回收,当低于保底价时企业按农户养殖成本加2000元回收,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农户收益。

在防养殖风险方面,农户自行购买肉牛养殖商业保险,由企业承担60%费用,农户仅需承担40%,且保险受益人为农户,极大提高农户参与养殖的积极性。

在政策实施方面,设立政府与企业共管账户,签订专户共管协议,实行双控管理机制。企业根据养殖数量,按每头1000元的价格建立保底价格调解储备金并存入共管账户,若企业未对养殖户养殖的肉牛进行回收,政府可从调节储备金中按保底价支付养殖户养殖损失;若养殖户未按企业规范养殖或未达到出栏标准自行售卖的,企业可从共管账户中退回该牛的调解储备金,确保产业稳健发展。通过“三重”保障方式,增强肉牛养殖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受益”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每头牛犊日均增重2公斤,生长态势良好,相信将来会有不错的收入。”一名示范户反馈。目前,甸沙乡已培育12户示范户,其中脱贫户5户,签约牛犊126头,第一批牛犊预计今年10月底出栏。

下一步,甸沙乡将继续推广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力争覆盖家庭牧场1000户,总存栏量达6000头。同时,通过完善全产业链条,构建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农村经济循环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发展样板,走出一条生态向好与产业振兴的双赢之路。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昆娅 通讯员:何立那 胡雪薇

责编:毕群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