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站式”解忧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0:06:00    

近日,由央省市媒体记者、专家网评员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我市各县(市、区)综治中心,开启一场基层治理特色亮点工作实地采风。从咸安城区的集约化服务平台,到嘉鱼乡村的四级治理链条;从赤壁街道的巡回说事现场,到通山山村的AI智慧守护系统,采访团循着群众“解忧”的足迹,探寻咸宁综治中心以“一站式”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实践路径。

如今,在咸宁城乡,一张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的治理网络高效运转,“抬头看得见标识、一眼认得出阵地,一步迈得进大门、一地能解决诉求”已从治理目标,变为群众可触可感的生活日常,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样本正在这里不断生长。

融合聚力 变“多头跑”为“一站结”

资源整合、阵地规范是咸宁综治中心建设的基石。

在咸安区综治中心,创新的“1+6+7+N”集约化平台整合各方资源:1个综治中心指挥枢纽、6个专业调解中心、7个专业仲裁平台与“N”个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协同联动,19个职能部门常驻办公,从“咨询—受理—调解—履行”,群众诉求全链条在一个屋檐下闭环解决。

“过去,群众解决问题要来回不停地跑,现在通过‘物理整合+化学融合’,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咸安区综治中心主任祝文韬介绍,拖欠3年的农民工工资,在劳调委调解员曾明清的调解下,3天内全额兑付,正是这一机制效能的生动写照。

规范化建设是基础保障。今年4月,我市召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明确“五个规范化”要求,确保阵地标识清晰、功能完善、易于识别、方便进入,实现群众“抬头看得到、一眼认得出、一步迈得进、一地能解决”。

机制创新 促“案结事了”达“事心双解”

机制的创新是矛盾有效化解的核心驱动力。咸宁在全市推行“汇、研、交、办、督、结、评”七步闭环处置流程,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咸安区向阳湖镇综治中心,“合议共管”模式成为解决村组经济合同历史遗留问题的“金钥匙”。

针对合同不规范、易引发纠纷的顽疾,该镇创新“民主议、专业审、共同管”流程,村集体重大合同必经民主议事程序,司法所前置合法性审查,数据同步纪委监委监督平台,履约后由村民理事会评议成效。

3年来,纠正问题合同304份,为村集体止损增收超1200万元,这一模式成功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在赤壁市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周三巡回说事”制度是特色品牌。在综治中心牵头下,每周三,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专业力量下沉社区,面对面听民声、解民忧。

仅2024年,就在社区一线化解纠纷1757起。这种主动下沉、靠前服务的机制,极大地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和公信力。

在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一场波及200多户菜农的“假种子风波”成为检验基层治理效能的试金石。伪装成“丰产王牌”的南瓜种子发芽率不足三成,造成直接损失约80万元,菜农心急如焚。四邑村综治主任周元生迅速介入,一天内走访农户近二十次,成功稳控现场并组织调解。

依托潘家湾镇构建的“镇综治中心—村党组织—村湾党支部—中心户长”四级治理链,纠纷信息快速上传、专业力量下沉指导、调解协议有效执行。最终,涉事蔬菜种子公司同意赔付80万元,一周内补偿款逐步发放到位,受损菜农及时补种,重拾希望。

科技赋能 从“被动应”到“主动防”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数字赋能为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未诉先办转变。

在通山县隐水村,智慧大屏的AI识别系统是守护村民安全的“火眼金睛”。

当系统发出防溺水警报,显示一名小女孩翻越东升桥护栏时,综治中心立即启动云广播喊话,并同步推送信息至网格员手机。不到10分钟,网格员郑和则便赶到现场,将孩子带离危险水域。

赤壁市打造的“有呼壁应”智能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2.2万人,累计处理诉求7102件,办结率达98.37%。该系统将矛盾纠纷科学划分为19大类117小类,精准派单、高效处置,让“线上综治中心”从构想变为现实。今年上半年,赤壁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6%,非警务警情分流处置率达95%。

从咸安区综治中心的集约高效,到向阳湖畔的“合议共管”;从赤马港街道的巡回说事,到天城镇的风险先知;从通城的“指尖议事”,到通山的AI守护,再到嘉鱼潘家湾镇的四级联动与“暖心说事”,我市以平台集成聚合资源、以多元机制化解纠纷、以智慧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相关探索,深刻地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丰富内涵。

咸宁日报记者 叶和平 通讯员 王飞 甘紫丹 王莹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