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二手房卖家的自述:我是如何在3个月里卖掉2套房的?
2025-08-22 16:32:00
资料图片。图文无涉
去年年初,当我决定帮父母卖掉老房置换新房时,完全没想到,这竟会是一场这么硬的“硬仗”。
挂牌3个月,带看量为0;中介反复劝我降价,邻居的房价越挂越低……
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二手房卖家,我一度想放弃。
但后来,通过自己跑市场、做表格、甚至“卧底”当买家,我终于在3个月里卖掉了2套房。
从那以后,有不少朋友主动来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交流中,我发现大家的困扰与我最初的感受出奇地一致——
“中介一直叫我降低价格,我该听吗?”
“邻居比我降价更狠,怎么办?”
“带看量太少,怎么办?”
“买家一直砍价,怎么应对?”
在交流中,我也感觉到,很多朋友卖房,容易陷入三大误区:
误区①:只有最低价才能卖掉
误区②:卖房就靠中介或中介根本不可信
误区③:买家只看价格
时间过去一年多,如今再复盘,我对出售二手房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和感触。
今天想分享的,不是专业建议,而是一个普通二手房卖家的真实踩坑与逆袭。或许,能带给也在为如何早点把手头房子卖掉的你,一点启发……
现在我想以模拟游戏的思维,来说说售卖二手房这件事。
先来给这款游戏取个名字——就叫《二手房闯关记》吧,这个游戏可以拆解成4个“通关任务”:
定价、屋况、推广、谈判。
只有这四个关卡都掌握了“要诀”,才可能顺利通关。
第一关:定价
为什么我的挂牌价高于邻居,却更快成交?
挂牌价怎么定合理?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挂牌价=心理底价+谈价空间。
这也是我最初的做法。
我售卖的第一套房屋,是宁波城区一套53平的“老破小”,因为挂牌价不合理,延误了售卖时机。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
先说第二套房。
2024年5月底,我开始售卖宁波城区另一套99平的房子,有了第一次卖房的波折,在挂牌之前,我先做了一番竞品调研,并总结出了一套公式:
挂牌价=(同户型近3个月成交均价×1.1)-与竞品相比的显性劣势补偿价
举个例子,如果小区内同户型近3月成交均价是300万元,那么挂牌价可以是330万元,30万元是可参考的砍价空间;
但如果房屋有一些缺点,比如临街房,有一定噪音影响,那么再按市价补偿,比如补偿15万元,挂牌价可以是315万元。如果买家砍价到285万元左右,在相对合理区间内。
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要设定30万元的砍价空间?这主要基于我在调研了几十套成交记录“砍价幅度”时做的统计,这里也有一个小公式:
砍价空间=成交价×10%(以当下行情为参考)
例如,100万元的房子,砍价幅度在10万元左右;200万元的房子,砍价幅度在20万元左右。
以下是我当时制作的相似面积成交房屋数据:
因为我父母这个小区,当时没有近3个月内成交数据,只好用了当年半年度内的作为参考。
在这张图表中,前面两位业主,分别只用1到2次的调价,售卖时间分别是70天和41天,在如今的二手房市场下,可以说非常“神速”。
通过两次卖房,我发现前3个月是带看最集中的阶段,后来中介也告诉我,新房源确实更容易被推荐,而3个月也是自己精力投放的有效时间,太久可能会心力不济。此时,合理的定价确实会大大提高售出概率。
有了这个数据,我心里就有了底。
不过,也有一些小区,成交记录已经是一年以上,成交价格可参考性不大。那么,就要通过另一个办法做竞品调研。
当时,我为了了解自己房屋的优势和劣势,也通过主流房产平台APP,筛选出同小区同户型的房屋,根据他们目前的定价再做参考。
以下是我做的挂牌价竞品调研表:
我筛选了与我相似户型、面积的房东报价,发现了大致的报价区间,经过更精准的对标,我发现第5位业主在面积、楼层、房屋保养方面都与我家房子相似。
我还留意到,后三位业主都算新近挂牌的,在带看数据上,后两位的近30天分别为5次和6次,这个数据量还是很不错的,这让我感觉到,这个区间的报价是被市场接受的。
我也发现,有些业主长期未成交,背后可能是多因素导致(挂牌太久、与中介不沟通等),单纯调价未必能解决问题。
因此,我并没有选择比拼价格,而是在成交价格的参考上,对标第5位业主定价,挂了215万元,最终在1个月内,调价1次,5组带看,2次谈判机会,砍价空间20万元上下,成交价格符合心理预期。
这里,我的理解是,调研竞品价格不是为了盲目跟跌,而是找到自己房子的合理价值锚点——有时候,稍高的报价反而能让买家更认真考虑。
再回过头来说第一套房。
相比第二套,第一套的售卖策略有些不同。不过我也做了市场调研表格。
这是同小区同面积段成交价调研表:
这是同小区同面积段挂牌价调研表:
当我分析两组数据时,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初始140万元的定价十分不合理,这是我起初挂牌3个月带看量0的根本原因;
第二,我忽视了我的显性劣势补偿价格,比如临街、朝东等问题,并高估了装修成本带来的补偿价格。
于是,我经过两次调价,积累了10多组带看。
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在去年“五一”期间,我将挂牌价调整为更具竞争力的97万元,短短5天里就有十来组带看,最后以95万元成交。
我后来总结,这种挂牌和还价策略,在成交周期长的老小区里,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快速脱颖而出,短时间内吸引看房人流,提高售卖几率。不过,这依旧要在充分的市场价格调研的情况下,精准地降价。
如今,当我再次查看这两套小区的挂牌价,发现同户型今年最新的挂牌价又分别下降了10多万元和20多万元。
对于降价这件事,我由此有了新的定义:
这不是在降价,而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里,用动态策略及时“校准市场竞争力”,匹配真实市场需求。
这里,要给卖房人一个心理小贴士:
你的房子是独特的,市场波动不否定它的价值;
降价≠失败,而是用灵活性换取更快匹配;
如果对报价感到不适,不妨暂停一下,重新评估策略。
第二关:屋况
二手房带看体验优化:如何让买家从“看看”到“心动”?
在决定售卖房子时,大多数人的操作,是在房屋周围找几家中介,直接挂牌售卖了。
但其实,业主们往往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房子作为大额商品,买家在购买前,一般来说已经有少则五六套,多则二十多套的比较样本。
什么决定买不买?是买家的净收益!
这里也有个公式:
用户净收益=感知价值-感知成本
感知价值,包含功能价值、情感价值、身份认同等;
感知成本,包含金钱成本、时间成本、风险成本等。
因此,除价格外,提高房屋屋况,降低买家时间和风险,也能增强自己房屋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以我售卖的第二套房子为例,这是位于宁波城区中心地段的一套刚需房,三房二厅,有电梯,距离地铁、菜场和医院都很近,适合周边老年人群改善居住。
居住10多年,屋况保养还不错,不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小部分墙面脱落、灯具不够明亮、软装色彩过时等。
于是,我在出售房屋前,对房屋做了改造,以下是我的局部改造价格清单:
比如10多年前装修的房子,大多会用猪肝色实木地板,不用大改大拆,可以在客厅放一块大点的浅色地毯,降低饱和度;
比如有些窗帘是大红大紫的,可以变成米色棉麻质地;
比如可以在卫生间放置香薰,去除异味……
有一样东西一定要更换:密码锁!尽可能给中介提供看房便利,是一笔非常必要的“投入”。
可能有人会疑问,房子还没卖出又增加了成本,可以产生溢价吗?
这里有个思路要改变,这不是“花销”,而是“投入”,增加的是“家的体验”,降低买家的风险(比如墙皮渗水等问题)和改造时间。
它的实际作用不一定产生溢价,但会提高带看量,提升买家好感度。
不同的房屋,适合的改造也不同,有几个思路可供参考:
如果是出租屋:内部装修陈旧或较乱,可拆旧,恢复成白坯状态即可,不再投入全屋装修;
如果是小公寓:可以布置咖啡机、潮玩等小场景,吸引年轻群体;
如果是自住房:内部装修保养还不错,适合局部改造,做好整理、布置和清洁,主打舒适温馨;
如果是高端改善房;那就需要突出溢价,提高情绪价值和身份认同。
除了高端改善房,大多房子的改造成本在5000元到2万元之间即可。
另外,对我而言,卖房不仅是交易,更是把家托付给下一位主人——这份心意,买家是能感受到的。
整个改造过程,也是我和家人最后给这套曾经居住过10多年的家的“仪式”,希望它能以较好的状态,遇见下一位主人。
后来那位买家告诉我,看中这套房子除了价格地段合适,就是舒心、省心。
第三关:推广
有了这些“武器”,让中介优先推荐你的房!
布置好屋子,定好价格,本来可以等着买家上门了。
不过,我在售卖第一套房屋时,又萌发了去体验当一次买家的想法。
我想知道,那些被中介优先推荐房子的业主,除了价格优势,他们还做对了什么呢?中介在推荐房屋时,会重点考虑什么呢?
我发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
房东的决心!
我当时遇到了一位中介,一上午,他首选带我看了3套房屋,这些房屋基本上都是价格优势比较明显的。
见我“不满意”,在我的筛选下,又带我看了1套。这一套价格与前面几套接近,但屋内相对凌乱老旧。
我又筛选了一套——这位中介提醒我,这位房东在售卖过程中,在上一次租约到期后再次出租,带看不便利。
他认为,很多卖家在售卖时出现犹豫反复的概率很高,但他们做中介的精力有限,如果房东卖房的诚心不是那么强,他们就不太愿意向买家推荐。
中介一般会通过一些细节,诸如房东是否给了房子钥匙或置换了密码锁、屋内是否干净且空置、价格是否恰当等,来判断卖家是不是足够诚心要卖房。
这次“买家视角”的实地调查,给了我两层启发:
首先,中介通过价格、屋况、诚意等多维度筛选优质卖家,卖家也需要扩大中介库,加大各渠道推广;
其次,如果决心售卖,要让中介带看便利,感受到卖家的诚意。
于是,我马上行动起来,试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搭建中介库。
我在地图上寻找了住房附近3-5公里内的门店,通过APP查看服务年限、客户评分、平台评分、客户推荐排名等评价体系,筛选了四五十个中介。
因为不太可能一一见面,电话联系时,我只能用“提问法”来初步了解对方,最常问的问题是:“这片小区你曾经带看过房屋吗,能说说优缺点吗?”“如果客户砍价,你一般怎么回应?”……
第二件事,制作一份“房屋笔记”。
这份笔记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房屋基本信息,例如房屋年龄、户型面积、交通情况、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生活设施等;
第二部分是我居住在这里的主观体验和对房屋优势的推介,也不隐瞒缺陷的部分。
然后在笔记中附上图片、视频拍摄、房产本、改造装修清单等。
这份笔记有二个用途——
转发给中介。
我把这份笔记放在微信“笔记”功能里,转发给维护人和其他中介,方便他们推广给客户,获得了很多中介点赞。
自媒体推广。
当我把这份笔记发到小红书平台后,1个月内吸引了10多位买家。我又把这些买家引流给了中介,请维护人帮忙带看。
可能很多人会想,如果买卖双方能自己成交,省掉中间环节,不是更好么?
但在实践中,我发现,由卖家直接提供房屋信息和价格,很难获得买家的信任。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中介的协助确实很重要,与中介建立协作,是更好的选择。
在这里,对卖房闯关记的游戏角色,我也有了新的体悟:
卖家=产品运营人,中介=服务承包商。
第四关:谈判
谈判桌上,有比价格更重要的事
第一次谈判时,我因为急于成交,差点被买家“放鸽子”。后来才明白,真正的诚意买家一定会当面谈——这也是我用一次失败换来的经验。
在三个月的卖房过程中,我得出两句话:
不上谈判桌,不要谈价格!
上了谈判桌,不要一直谈价格!
先说说第一个经验的踩坑案例。
在我卖第一套房子的时候,遇到一个买家,中介几次三番打电话来为她传话砍价,我一开始并不同意,要求见面再谈,但是对方强调已经看了很多房子,这套我如果同意价格就当晚签合同。
她的报价离我心理价位不远。在几轮电话谈判中,我松口同意了这个报价。
没想到,在去签合同的路上,中介打来电话说对方要再考虑考虑,我气得懊恼不已。
从那以后,我就认定一件事,不管卖二手房多难,也要相信真正的买家是愿意当面来谈价格的,否则宁可放弃,心态最重要。
再来说第二个经验。
很多业主可能会觉得,最后关头不谈价格还谈什么?
但很多时候,恰恰是只关注价格才分道扬镳。特别是涉及到大笔资金,一直关注金额会变成零和博弈,从心理学上说,会产生对抗意识,要么赢,要么输。
事实上,谈判谈的不是价格,是价值的需求匹配。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房子是学区房,对方是一位宝妈,她肯定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读书问题,如果您的孩子也在这里毕业,建议分享学校的基本情况,让这位宝妈获得更多信息,充分展现这套房的价值,并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当买家砍价时,我会先问:“您觉得这个价格不合理,是出于哪些具体考虑呢?”
这样既能了解真实顾虑,也避免陷入单纯的价格拉锯战。
此时,对方可能会提出一些疑虑,这里也很考验买家的倾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建议在不隐瞒的前提下,以自身对房子和周边的熟悉,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可以缓解对方的购房心理焦虑成本。
在闲聊中,还可以多聊聊买家容易忽视房屋的隐性价值。这些“无用”的聊天,是谈判过程中的绝佳缓冲剂和价值展现机会。
当然,大家最挂心的是,价格要怎么谈合适?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是——
谈价在还没有上谈判桌前就开始了!
有一个资深中介告诉我,在谈判桌上,大多数情况下,双方调价次数基本上在2-3次左右,4次及以上非常少见。在见面之前,如果第一次报价超出砍价幅度区间,就需要在中介的调节下,调整对方报价,否则见面后失败概率很大。
我的实践,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在我整个卖房实战中,我感觉到,卖房绝不仅仅是价格战,也是一场心理战,更是细节战。
最后想对同样要卖房的朋友说:你的房子值得被认真对待。
无论是定价、改造还是谈判,本质上都是在为它寻找最合适的归宿———这个过程需要理性,但也别忘了你对房屋的珍视。
(以上仅为个人经验分享,二手房市场情况因地、因时而异,务必结合自身实际谨慎参考)
2025-08-22 16:32:00
2025-08-21 16:05:00
2025-08-17 11:03:00
2025-08-15 10:19:00
2025-08-12 08:21:00
2025-08-08 14:33:00
2025-07-23 18:01:00
2025-07-23 1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