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音岱语 | 从“一老一小”看“投资于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06:03:00    

□赵晓昕

围绕“一老一小”,近期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一系列“大招”频频出现。

从首次以现金形式对居民发放普惠式育儿补贴,到推动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再到为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其背后都是国家对于“投资于人”的长远考量。

为何围绕“一老一小”展开?202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1亿人,3岁以下婴幼儿近3000万人。托育服务、失能老人照护等是民生刚需,也是民生痛点。真金白银的投入,能够切实降低生活成本,减轻生活压力。这是让改革发展成果直接惠及于民的体现,是“投资于人”从理念到现实的直接落地。

“投资于人”是惠民理念,也是发展思路。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在保障改善民生中促进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涉及“一老一小”的家政服务、养老托育、健康服务等需求,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正是“投资于人”的关键着力点。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涉及“一老一小”的养老育幼消费需求,正是典型的服务消费。

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服务消费”,到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再到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服务消费”作为联结民生和消费切入点的角色,已经再清晰不过了。

以我省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政策为例,据估算,山东约有60万老年人处于中度以上失能状态,他们及家庭对专业照护服务的需求,如喘息服务、日间托养、助浴助行等,不仅是刚性的,更是迫切的、多元化的。按照政策,每月自然发放消费券到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账户中,最高抵扣比例达40%,直接提升了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购买服务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将部分琐碎的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能切实提升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确保“投资于人”的精准有效,相关政策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最近有关某地“非婚生育暂无法领补贴”的消息就引发了很多讨论,有网友称自己收到当地卫生健康委短信告知,“因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不属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无法领取相关育儿补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言人此前曾表示,育儿补贴申领只需提交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这说明,各地在政策落地时,要防止出现机械执行或打折扣等情况。无论是筛选不严还是门槛过高,结果都可能将确有需要的群体拒之门外,导致宝贵的公共资源错配、空转,政策善意被消解。

“投资于人”是对人民群众需求的积极回应,折射着发展理念的不断升级。它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俯身倾听不同群体的具体困境,也意味着申领流程要化繁为简、福利触达要畅通无阻。期待各地在探索试点时扫清盲区,压实管理责任、提高服务效率、创新工作方法,充分保障财政资金,让每一个需要的人都能够顺畅、有尊严地享受到政策红利,让一笔笔真金白银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让经济发展充满民生温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