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9:22:00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8月1日,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烟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昨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分别就《条例》有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建设10个国内联动枢纽

和日韩合作节点

《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是烟台市首部全面系统促进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条例》中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对此,烟台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智表示,市科技局将紧盯企业发展所需、科技创新所能,引导帮扶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科技型重点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给予精准扶持,力争每年培育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瞄准“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聚焦我市16条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通过“揭榜挂帅”、竞争择优、组阁制等方式,每年组织实施30项左右的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推动新一代核能、生命科学、深海空天、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型电子材料等领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支撑引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持续完善‘3331’实验室体系建设,保障2家省实验室高效运行,推进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高质量建设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构建中日韩创新合作研究网络,年内建设国内联动枢纽和日韩合作节点10个,实施一批联合研发示范项目,打造我国与发达国家创新合作样板。”王晓智表示。

继续重点实施好

人才“七项计划”

当前烟台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机遇,正在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人才。《条例》明确提出:“根据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

发挥烟台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紧贴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烟台将继续重点实施好“七项计划”:

——对战略人才引进实施“领航计划”。持续加大院士团队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引进力度,赋予16条产业链头部企业“一事一议”引进院士(团队)政策定制权,企业可根据引才需求自主“定制”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自主引才的积极性。

——对重点企业培育实施“优聘计划”。对企业自主招聘无法引进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由组织部门、人社部门统一发布招聘公告、统一搭建对接平台,并配套提供一系列综合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背书、政策赋能,帮助企业精准引才。

——对中小企业发展实施“共引计划”。发挥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新药创制省实验室的聚才优势,推行省实验室与中小企业共引共用博士机制,引进的博士人事关系放在省实验室,安排到企业工作,实现人才双聘双跨、共引共用。

——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互聘计划”。建立常态化校企合作对接机制,推动校企互聘一批“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协同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推进转化一批优质科技成果。

——对企业前端研发实施“飞地计划”。对企业在省外设立“人才飞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博士,可视同在烟台工作,享受烟台市青年人才补贴政策;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视同在烟台工作,享受烟台市高端人才引育“双百计划”政策,推动企业前端研发、本地转化。

——对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配额计划”。对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引进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的,可提供市级人才工程配额支持,2年内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纳入烟台市“双百计划”予以扶持。

——对产业生态打造实施“强链计划”。继续高标准举办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精准引进一批能够补链、延链、强链的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健全完善全链条项目孵化培育机制,形成“引进—落地—孵化—成长”的服务闭环。

“我们将致力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探索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烟台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科科长贾赵勇表示。

特色学科与区域发展

同频共振

据市教育局统计,目前全市高校(含研究院、产学研基地)共23所,在校学生约33万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烟台科技创新发展和教育强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加强校地融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方面,烟台已做出诸多创新实践。

近年来,市校双方密切配合、协同联动,在校地合作共建、院校转型升格、高校培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烟台市先后建设投用了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烟台)。“十四五”期间,转设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新设烟台城市科技职业学院和烟台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新增3所高职院校。

烟台市持续深化与省内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在科技创新、联合培养、成果转化、招才引智等领域推动合作走深走实。烟台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强校地交流、科教融汇;与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加强战略合作,促进高校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匹配融合。

在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统筹高职院校优势专业群,组建黄金精深加工、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产教融合共同体38个;设立订单班111个,产业学院62个,建有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项目2个、省级试点项目21个,建设高端化工行业等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8家,职业院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达25万人次。在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方面,2024年市教育局会同10个产业链牵头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施意见》,支持高职院校主动增设自动化类、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等新兴紧缺产业相关专业,加快布局与家政、养老、化工、材料等社会紧缺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

“今年,6所市属高职院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升级专业设置,招生专业118个,新设专业12个,停止招生专业8个,推进特色学科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烟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丽介绍。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