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教育为炬,点亮丝路璀璨之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7:10:00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把时间轴再拉长一些,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推开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而今又真切感受着“一带一路”的强劲脉动。

如今,教育合作谱写新篇。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圆满举行,会议提出建立教育部长会议机制,为中国—中亚教育共同体建设擘画蓝图。在此框架下,双方搭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合作平台,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交流交融,推动教育往来

中国教育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教育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中方倡议成立产业与投资、农业、交通、应急管理、教育、政党等领域会晤和对话机制,为各国开展全方位互利合作搭建广泛平台。

紧接着,2024年,中国—中亚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国—中亚高校数字教育合作论坛暨大学校长论坛、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高官会议接连召开,推动中国与中亚友好发展。

随着中国与中亚关系升温,双方教育合作“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成立“中国—中亚高等教育合作联盟”;西北工业大学开设西工大哈萨克斯坦分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揭牌成立……这一系列动向无不彰显着中国与中亚国家推动高校国际化合作的坚定步伐。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留学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近年来,中亚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留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地。

与此同时,中亚国家新增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国高校开设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等专业,推动语言互通。如今,中亚地区的孔子学院已增加至13所,当地民众对汉语的重视程度和需求度也在不断提高,四国已将汉语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

加强合作,频结创新硕果

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一批先行者怀揣着种子和希望踏上征途,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一粒“中国种子”悄然生长。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着眼“产学研用”,先后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成了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农业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和食品生产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正茂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的故事,正是中国和中亚产学研合作的生动缩影。

2024年,在中国—中亚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倡议,建设中国—中亚教育交流新机制,搭建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机制化平台,助力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

随后,甘肃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支撑,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向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输送科技能量。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高校签署14项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新疆大学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在教学科研人员培训、促进青年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科学实习、组织和实施联合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新疆医科大学充分利用自身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

从哈萨克斯坦广袤麦田里孕育的“中国种子”,到撒马尔罕古城绽放的联合科研之花,产学研合作的巨轮正沿着“一带一路”破浪前行。

携手共进,共筑发展之桥

四月,春意盎然。

在2025“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活动中,中国和中亚五国的青年代表踏上了一场沉浸式的“认知之旅”。他们走进智能车联网展厅,体验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成果;置身高科技玻璃温室中,观察樱桃番茄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精密生长;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了解跨境物流脉络,在银川综保区服务中心探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中国的现代发展图景在他们眼中越发清晰。

独行快,众行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正在中亚落地生根。

从亚湾水泥厂、鹏盛工业园等产业合作,到中塔公路、塔乌铁路等联通项目,再到孔子学院、鲁班工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亚现代化建设提供着重要助力。

“几乎所有中亚国家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成了许多公路、铁路项目。‘互联互通’的理念在中亚五国成为现实。”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穆米诺夫说。

去年,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成功落地,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土库曼斯坦鲁班工坊的建设也正在有序推进。作为促进中国与各国共同发展的“技术驿站”,鲁班工坊在中亚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促进中国和中亚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都真切感受到,双方教育往来越来越紧密,正迎来历史性新机遇。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2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