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他们用一生诠释“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科学家精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36:00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群体的光芒穿透时空,成为民族精神的坐标。新华社战地记者陈聪的长篇报告文学《“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群体为核心,用磅礴的笔触再现了新中国科技与教育史上的一段群星闪耀的传奇。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高校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他们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在科研无人区中披荆斩棘,用一生诠释了何谓“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科学家精神。

20世纪50年代,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工大。陈聪的写作并未止步于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八百壮士”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既是个体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必然,更在代际传承中凝练为哈工大的文化基因。

超越个人得失的生命选择。书中多次提到,“国家的需要就是个人的追求”。刘永坦院士拒绝国外导师的挽留时曾说:“母亲再丑、再穷,我也深深地爱着她。”他带领团队耗时近20年,在荒芜的海岸线上攻克新体制雷达技术,筑起“海防长城”。马祖光院士在激光领域从零起步,临终前仍叮嘱学生“要把光电子实验室建到国际一流”。这些故事揭示了“八百壮士”的共性: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定。

在冷板凳上点燃创新的火焰。“把冷板凳坐热”是“八百壮士”的科研信条。刘永坦的雷达研究历时40年,马晶与谭立英夫妇为卫星激光通信奉献20载青春,洪家荣教授在生命最后三个月仍坚持完成学术专著。这种对真理的执着,不仅是对技术难题的攻克,更是对浮躁功利风气的抵抗。正如书中所言:“他们紧盯国际前沿的‘无人区’,为一个信号、一个数字、一段光谱燃烧热血。”

薪火相传的校训精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是“八百壮士”留给后人的另一份遗产。书中记载了“铁将军”俞大光的严苛教学,以及“四大名捕”对学生学术规范的极致要求。这种精神在新一代哈工大人身上延续:2020年,刘永坦院士将国家最高科技奖800万元奖金捐出设立基金;沈世钊、蔡鹤皋等院士亦纷纷捐资助学,培养新生代科研力量。

陈聪的写作突破了传统报告文学的线性叙事,通过“个体—集体—时代”三重逻辑的叠加,将历史碎片串联成灯塔,指引读者探寻精神的延续。书中既回顾了“八百壮士”的黄金时代,也展现了新时代哈工大人的传承:曹喜滨从金属材料改行研究小卫星,成为领域领军人物;永坦班、善义班等特色班级以院士领衔,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这些故事表明,“八百壮士”并非历史标本,而是活的精神资源。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回避时代的复杂性。在物质条件艰苦的20世纪50年代,科研需要直面技术封锁与资源短缺;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浪潮下,坚守基础研究更需要定力。但无论是“八百壮士”还是他们的继承者,始终以“振兴国家为最重要的抱负”,将个人价值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八百壮士”今何在》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历史,更在于回答了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命题: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家精神?哈工大“八百壮士”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创新驱动来自对国家的忠诚、对真理的敬畏以及对使命的坚守。

这部作品如同一部恢弘的交响乐,既有历史深处的低沉回响,也有现实篇章的激昂旋律。群星闪耀,它们共同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进的道路。

正如书末所言:“‘八百壮士’的精神,是哈工大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中国精神。”这精神,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