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昆明!你的crush又出新“花漾”了
2025-04-04 15:39:00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每逢清明,春樱花期将尽,花瓣轻轻坠落在行人肩上,如同一种特别的思念。在昆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避讳谈论生死。那些曾经或正在见证死亡的人,因为勇敢直面死亡,最终在有限的岁月里收获了无限的爱。近日,多位年轻人向开屏新闻记者讲述了自己面对生死的态度——这是关于告别的故事,也是生命选择以何种姿态继续前行的动人旅程。
“隔着世界,永远念你”
对“95后”小金来说,生命的反义词不是死亡,而是遗忘。2025年3月28日,她缓缓开启一个纸盒,里面是为父亲定制的灵牌。与传统祭奠用品不同,这块灵牌通体呈现半透明的磨砂水晶质感,除了刻有父亲的名字和生卒年月,还写着“隔着世界,永远念你”——这是她此刻最想对父亲说的话。
小金定制的灵牌
传统牌位的铭文通常包含逝者尊称和各种敬挽用语,形式和功能都与传统丧葬仪式密不可分。2025年3月22日,小金的父亲与世长辞,她希望用更私人的方式来承载家人情感,让这份纪念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
最好的告别是告而不别。为此,小金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容器。牌身正反两面分为独立两片,中间的椭圆形凹陷放置着一只小巧的银罐,可以存放家人的衣角或头发。当两片牌身合拢直立时,小罐仿佛悬浮其中,在她随时能看到的地方闪烁着点点银光。
用美安顿逝者慰藉生者
小金捧着的纸盒出自1990年出生的昆明姑娘紫汐之手。回顾踏入殡葬行业的三年,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颠覆传统的告别方式,源自对死亡本身的重新认知。
“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也在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认知。”紫汐说话间,窗外的春樱与滇朴在婆娑作响。
一年前,紫汐开了一家从事殡葬服务与纸火用品销售的店。这家店看起来更像咖啡吧、美术馆或买手店,似乎没有传统殡葬用品店的影子。
许多人被别致的门面吸引,怀着好奇进店探访。偶尔有人会与紫汐轻声交谈,在对话中触碰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如果没有经历过亲人离世,很少有人会自称‘生者’。”紫汐分享道。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讳莫如深,让大多数人对纸火店避之不及。她试图用审美消解死亡与恐惧的联系,希望自己的美学理念能化为现实,既安顿逝者,也慰藉生者。
2022年,紫汐送走了90岁的外公,又迎来了儿子的降生。同年,受家人从事殡葬行业十几年的影响,她决定用新思路打造一家符合自己理想的门店。“以终为始,不生分别。”这是她对生死的理解。
店内陈列的产品如同艺术展品,除了精致的灵牌、灵龛,还有京派风筝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纸扎祥云与仙鹤。柜台前,木香扑鼻,线条柔美的骨灰罐更像家居摆件,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挽月。
寻找生命存在的痕迹
“走吧,我们现在去逛大观公园。”2024年8月15日清晨,42岁的楠楠轻声说完,小心地背起已故的母亲,想要弥补她住院期间未能游园的遗憾。经过病痛与死亡,母亲瘦弱的身躯已化作一捧雪白的灰,安放在名为“挽月”的白罐中。
楠楠先用绸缎固定罐盖,将骨灰罐稳妥地放入登山包,再把包反背在胸前。双手环抱罐身的时刻,她依然能感受到母亲的存在。
从得知母亲罹患绝症开始,楠楠在亲友帮助下为母亲制定了为期7个月的遗愿计划:品尝喜爱的食物、完成未竟之事、造访想去的地方,甚至专程前往重庆与中学同学道别。母亲最后的愿望是“在出生的医院离世”——父母年轻时因家人定居昆明,所以选择在这里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2024年8月14日,母亲离世后,一场特别的追思会在亲友相聚中举行。没有哀乐,只有鲜花与佛手柑的清香。大家分享着过往点滴,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现场有泪水也有欢笑,每个人都在讲述中收获了更多珍贵的记忆。
与传统大操大办的丧葬仪式不同,这种个性化追思会更注重尊重逝者的个性与意愿,让葬礼真正成为告慰逝者与亲友的方式。
楠楠以特别的方式追悼母亲
紫汐全程见证了这场追思会。虽然当前殡葬市场仍以标准化服务为主,个性化需求尚未形成规模,但看到悲痛的人们在这里得到开解和慰藉,紫汐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一种迟来的阵痛
2023年1月,23岁的罗宸永远失去了陪伴他长大的奶奶。小时候,他经常追问家人:“人死了会去哪里?”但对得到的答案总不满意。十多年后,当真正经历奶奶离世时,罗宸才体会到,生离死别是一种迟来的阵痛。
“看着奶奶的呼吸一次比一次微弱,我没有当场哭出来。但很久以后的一天,看见她爱吃的东西时,我却一个人哭了很久。”罗宸说。
死亡不是瞬间去世,而是缓慢地消失。奶奶罹患帕金森病的几年里,罗宸感觉熟悉的她正渐行渐远。直到某天,奶奶在楼下与他擦肩而过却没有认出他,只是瞥了一眼就转身离开。他叹气道:“当时,我就知道早晚要准备告别。”然而,当爷爷也在同年因病去世时,再多的心理准备都无济于事。一年之内两次走进殡仪馆送别至亲的经历,让罗宸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自认多愁善感的他,至今仍无法坦然面对这些告别,时常在梦中回到那个祖辈俱在的老旧小区。
距离死亡最近的职业
“家人和朋友都知道我的工作,我觉得这份职业庄严而神圣。”“00后”的杨柔在大理州宾川县殡仪馆工作,从不避讳谈论这个常被讳莫如深的职业。
她至今记得第一次直面死亡的情景:一位18岁少女意外离世,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她心中久久回荡。“刚开始肯定会害怕。”杨柔坦言。但经过三年多的职业历练,现在的她已成为一名合格的“摆渡人”。
这份工作需要24小时驻馆值班,她要第一时间接待逝者家属,从前期咨询到办理治丧手续,再到安排遗体清洗、预约火化等,事无巨细。如今的杨柔不再恐惧,面对死亡时心中充满敬意。“我们不仅要服务逝者,更要服务生者,给予他们安慰和理解。”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在殡仪馆里,像杨柔这样的“00后”同事还有好几位,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扮演着“摆渡人”的角色。如何面对生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研习的课题。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
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杨维琦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2025-04-04 15:39:00
2025-04-03 18:21:00
2025-04-02 17:32:00
2025-04-02 16:22:00
2025-04-02 10:55:00
2025-04-01 22:41:00
2025-04-01 21:48:00
2025-04-01 2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