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河小卫士在行动!沉浸式研学点燃孩子心中的绿色火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0:39:00    

七月的兰州,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黄河小卫士”的热情。7月21日,由奔流新闻携手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甘肃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联合推出的“黄河小卫士”生态环保小记者暑期研学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近20名环保小卫士背着小书包、拿着笔记本,开启了一场“以母亲河为课堂”的绿色成长之旅——从新闻殿堂到生态展馆,从企业车间到湿地深处,他们用眼睛观察、用双手实践、用心灵感悟,在欢声笑语中种下守护生态的种子。

第一站:报业大厦里

小主播们的 “新闻初体验”

“哇,这就是写新闻的地方吗?”刚走进甘肃日报报业大厦12楼的奔流新闻编辑部,四年级的李柯言就踮着脚往编辑们的电脑屏幕上瞅。

“奔流新闻每天都在记录全国发生的新鲜事——从黄河边的生态变化,到大山里的感人故事,都是它的‘报道清单’。”奔流新闻的老师笑着指向墙上的电子屏,上面滚动着奔流新闻报道过的各个热点新闻。

“你们知道新闻是什么吗?”老师问道。“是今天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是最重要的事!”……小记者们积极抢答,“说得对!不过还要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哦。”老师拿起话筒示范,“比如现在——7月21日上午10点,甘肃日报报业大厦12楼,‘黄河小卫士’们正在学当主播,这就是一条新闻。”

轮到小卫士们上场了。虽然声音有点抖,但他们的眼神格外认真:“各位观众好,今天我们要去保护黄河,做生态文明的小卫士……”台下的小伙伴们使劲鼓掌,演播厅里满是稚嫩却响亮的“新闻声”。

第二站:生态展馆中

读懂黄河的“前世今生”

步入甘肃省生态环境教育馆,巨大的四面屏环绕播放着黄河奔腾穿越陇原大地的壮丽史诗。孩子们屏息凝神,仿佛能触摸到母亲河的脉搏。“看!那是黄河发源地!”“它流经我们甘肃的这里!”讲解员指引着黄河蜿蜒的轨迹。随后,一本本精心设计的《黄河小卫士研学手册》发放到孩子们手中,成为记录绿色见闻的“成长档案”。

知识不止于看,更在于做。“守护黄河”垃圾分类互动区瞬间成了最热闹的赛场。孩子们化身敏捷的“环保小战士”,争分夺秒地将各类垃圾分类进正确的分类箱中。“饮料瓶是可回收!”“剩菜剩饭是厨余垃圾!”稚嫩的判断声与欢笑声交织。讲解员适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深远意义,强调“保障黄河安澜,守护文化根脉”的庄严使命,将法律的“大道理”融入游戏的“小实践”。

第三站:饮料厂里

见证“废品”的重生

“原来我喝的可乐是这样做出来的!”走进中粮可口可乐甘肃工厂,四年级的张和顺盯着生产线眼睛发亮。在企业展厅,老师指着老照片介绍:“中粮可口可乐公司不仅做饮料,更在做环保——你们看,这些塑料瓶回收后,能变成衣服、书包,甚至胶水,管道和桌椅。”

最热闹的莫过于“再生材料创意课”。孩子们围坐在操作台前,全神贯注地将回收的饮料瓶盖、包装纸等材料,通过巧思和双手,制作成色彩斑斓的风扇。“我做的风扇转起来了!”一位小姑娘兴奋地举着作品,原来废弃物的华丽新生,正是资源循环最生动的启蒙。

“老师,甘肃工厂分管的区域这么大吗?”兰子琪指着墙上的地图问。“咱们甘肃厂负责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的供应呢!”讲解老师的话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手里的瓶子仿佛多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

第四站:湿地深处

听见生命的律动

研学最后一站来到兰州新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在“蒹葭苍苍”的诗意芦苇荡旁,一场生动的户外生态课堂正在开讲,“快看!那是白鹭!”顺着生态专家指的方向,孩子们望向水面,只见几只白鹭掠过芦苇荡,翅膀带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成“碎银”。“它可是水质的‘检测员’,它在这里安家,说明我们的湿地很健康!”孩子们循着专家的指引,认识了掠过水面的苍鹭、成群的灰雁,还有枝头跳跃的喜鹊。沿着科普大道往前走,沙枣树的香气混着青草味飘过来。“这是蜀葵,中国最早一批用地名命名的花呢。”专家的话刚落,孩子们就仔细观察起了花瓣。

夕阳漫过天际时,孩子们在湿地公园门前并肩合影。他们手里紧攥着写满笔记的研学手册,再生材料扎成的小风扇,还有几盆胖乎乎的多肉与带刺的仙人掌。暑热未消,但每个人心里都像被湿地的清泉浇过——这场从新闻殿堂到自然湿地的旅程,不仅让他们知道了“黄河从哪里来”,更明白了“要为黄河做什么”。 孙毓骋告诉奔流新闻记者:“今天我是小主播,是分类能手,是自然观察员。以后,我要做黄河永远的小卫士。”暑意正浓,而绿色的种子,已悄悄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田瑞峰 王夏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