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智能加速度:意法半导体透露深耕中国市场新动向
2025-07-11 17:4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深圳报道
来自欧洲的半导体大厂意法半导体(ST)近些年来正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2023年6月,ST宣布与中国化合物半导体企业三安光电在重庆成立合资公司,主要做碳化硅前道制造工作,成为第一家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碳化硅的全球化企业。
今年以来这种趋势在加速。ST宣布与华虹宏力合作,在中国开展前段制造业务合作,打造完全国产化的STM32供应链。此外,ST还与英诺赛科开展氮化镓技术开发与制造合作,提升双方的解决方案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ST全球最大的封测基地,深圳后端工厂也在扩建中。
ST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MDRF) 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及数字营销副总裁Arnaud Julienne(朱利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指出,意法半导体和华虹的合作始于两年前,双方技术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目标是无论产自中国还是以外市场,都会是品质完全一致的STM32芯片。
STM32的主要产品为MCU类别,这也是ST的主力产品。在近日举行的一场交流活动中,ST高管和技术人员介绍了与华虹宏力的合作细节、AI大模型趋势下的产业方向等话题。
Arnaud Julienne在受访时指出,无论是ST与华虹宏力还是三安光电合作的晶圆厂,采用的都是ST在欧洲相同的生产设备、采用ST在欧洲相同的工艺制程。
其中ST与华虹宏力的合作项目开始于两年前,ST彼时派驻了一百多名工厂专家前往华虹宏力,手把手教授如何使用ST同型号的设备参数来生产ST特定制程的MCU产品。其一致性包含芯片的规格、电气特性参数、产品质量、可靠性及料号等层面。
ST方面强调,中国供应链交付的产品,与其他地区产品完全兼容,并遵循全球统一高标准。
此前ST还被问到,将STM32(中)国产化是否会实现成本降低的问题,但对ST来说,最优先考量并不是成本,而是在当前地缘政治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ST能为中国客户准备两套供应链,以应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当然,长期看,国产化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性价比的产品。”Arnaud Julienne表示。
他指出,这是ST秉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希望为客户提供的最大价值——提供稳定、完整的两套供应链,这是竞争对手目前还达不到的程度。
据悉,意法半导体正全力打造一条STM32微控制器的中国本地化供应链,覆盖从硅晶圆到芯片封装的所有生产环节,实现全流程把控。
近日,STM32系列也有一系列上新。
其中针对价格敏感型应该推出的入门级STM32C0系列,目标是取代市面上的中高端8位平台,通过提高存储容量、接口和CAN FD选择,增强通信能力。
面向物联网设备的STM32U3系列,主打超低功耗,典型可以应用在电燃气表、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和工业传感器等领域。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MDRF)技术市场经理张明介绍,该系列可以让活动追踪设备的电池寿命延长7倍、智能表计的电池使用寿命延长4倍。
“今年是AI元年,U3已经应用了一定AI技术,未来,我们的各个产品线也会考虑加入AI边缘计算协处理器,在有AI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功耗。”受访时他进一步指出。
STM32MP23就是面向机器学习的产品,目前STM32 MPU产品阵容已经可以覆盖90%的工业类相关应用场景边缘计算需求。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MDRF)微处理器产品市场经理霍笋指出,其有双路千兆以太网、FDCAN、USB2.0等通信连接外设,以及3D GPU和0.6TOPS的NPU,可满足工业控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场景应用需求。
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MDRF) STM32无线产品总监陈德勇指出,目前在无线领域看到三种主流应用:智能家居、智能锁、医疗设备。在医疗设备领域,ST发现目前美国市场对连续血糖监测仪(CGM)的需求快速提高,预估未来这也会是中国区域的潜在市场。STM32WBA6产品就主要针对这些领域的智能无线设备需求,进行不同的闪存、封装结构等组合。
随着AI大模型能力加速落地到边缘端,这也对MCU芯片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MDRF) 微控制器应用与产品高级经理吴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单靠CPU算力提升,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性能和功耗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会采用“CPU+外部协处理器”的方式,例如CPU+NPU这类异构的实现方式。
除算力外,他进一步分析道,AI大模型处理过程中还伴随庞大数据量,这对存储器容量也提出更高要求;算力要求越高、功耗也会更高,因此需要在性能与功耗之间取得平衡。
“STM32N6的NPU可以提供0.6TOPS算力,配合高性能CPU,可以带来很高算力来实现机器视觉应用。”他举例道。
AI应用落地方面,吴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今年市场上对轻量化可穿戴产品、机器人都有较高关注度。
其中能够快速起量的品类,他分析道,更可能先落地的是消费类机器人,比如陪伴型机器人,可以提供情感价值输出、进行高阶互动,其成本也比人形机器人低很多;可穿戴类方面,已经有不少客户向ST提出,希望把AI技术集成到产品中去。ST会针对终端产品痛点,建议匹配合适的模型和数据进行训练。
“ST相比竞争对手很大的差异在于,能提供完善的开发支持服务。与客户共同挑选合适的AI模型,选择合适的STM32平台,提供近乎交钥匙的解决方案。”他总结道。
在全球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如何灵活应对以更好立足中国市场,正成为当前国际半导体厂商要面对的议题。记者发现已经有多家外资企业提到“在中国,为中国”的举措,而其中意法半导体是采取具体行动较早且部署较为全面的厂商。在新一轮以AI大模型为引领的技术浪潮下,这一步先手棋,也有望率先形成产业共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025-07-11 17:49:00
2025-07-09 09:16:00
2025-07-08 16:27:00
2025-07-08 14:39:00
2025-07-07 16:23:00
2025-07-06 16:07:00
2025-07-04 09:50:00
2025-07-03 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