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教师阅读集聚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7:10:00    

②2024年4月15日,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祥和小学的张雅楠和张文涵老师在阅读《我的教育故事》。 资料图片

阅读并非纯粹消遣,需要输入动力支援。笔者自2016年起建立社群,邀约青年教师进行业余自主阅读,目前已汇集来自全国多地的近两百名教师,持续开展着“共读一本书”“共研一节课”“共创一个项目”等研修活动。如何保持持续阅读的动力?结合实践,笔者提炼出三个相关的关键词:应对、反馈、激励。

一是应对。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善于自我保护,在面对自己不感兴趣、不擅长的事情时,总是选择逃避模式。因此,“应对”指的是,针对大脑讲究“实用”的特性,提升大脑对阅读的兴趣。

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需求,共同体组织者可以在激励阅读的起步阶段,收集或提供短小的、实用的、具有针对性的小文章。这类文章集中针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如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备课设计、教学技法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阅读的普及,还可以指导教师进行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阅读。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这类文章集结而成的书籍,进行整本书集中阅读。

二是反馈。结合实践经验,进阶中的“反馈”要有特殊的安排。让教师因为共同的阅读书目组成阅读社群,实现大家“共读一本书”。开始阅读时就让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既能降低阅读难度,又能培养阅读兴趣。邀请教师分享阅读时,可以做到三“定”:定期举办,每月一次;定人主理,每次安排教师主讲;确定内容,围绕某章节或某篇目,让参与的教师事先阅读。该教师在交流阅读结果时,会更加投入地准备,阅读的心流体验便很容易转化为持续阅读的动力。

反馈阶段的集体阅读设计,就是从形式上让阅读更温暖,从过程上让阅读更轻松,从实际收效上让阅读更具功能性。在阅读动力形成的初期,“抱团成长”的模式更容易形成动力源,以团队集体阅读、群内公开反馈的方式让阅读分享持续进行。

三是激励。如果阅读能助力自己改进教学,甚至能帮助自己形成教学的主张、路径、模式等,教师就得到了激励。激励,是推进教师自主阅读的第三阶段。

教师自主持续往下读,激励的方式是“以写促读”。建议采用“读书随记”的方式,激励教师在阅读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阅读笔记,为下一阶段完成个性化的教学随笔、学术论文写作做准备。例如,可以让参与共读项目的教师,在每次分享时随交流过程做好记录,也可以带着自己的记录进行分享。在日常阅读短篇时,还可以激励教师完成“每篇一小记”。记录的方式可以是摘录,更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况和阅读所得,写短小的教学反思。在笔者组建的阅读社群中,“共研一节课”“共创一个项目”就是配合阅读展开的写作活动。研课,可以撰写教学设计、实录,以阅读成果助力课堂教学更优化。共创,即针对话题的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用发表继续激励阅读。教师的阅读也在读写实践中,逐步形成真正的阅读习惯和读写素养。

引导教师自主阅读,持续产生阅读动力,不能一股脑儿地做推荐、列书单,更不能直接下达命令,强制教师阅读。应注重螺旋式地逐步上升,充分考虑教师原有的阅读状态及阅读水平、兴趣、可能的提升路径等,为动力的形成建设系统工程,融入教师的日常工作。

(作者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正高级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2日 第04版

作者:何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