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光影作舟 《巴扎喜事》驶向远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0:44:00    

7月7日,《巴扎喜事》主演依克桑·塔依尔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被几位准备去新疆旅游的重庆游客认出。“阿姨们问我是不是《巴扎喜事》里的小伙子,说电影很欢乐,希望这次新疆游也能开开心心。我问了他们的新疆游线路,推荐了沿线的新疆美食。”依克桑说。

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来自中国新疆的电影《巴扎喜事》作为开幕电影代表中国参评,夺得“金山茶奖”最佳音乐奖。本届电影节以“科技光影·上合风采”为主题分享成果、共商合作,以光影为桥,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国间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语言与文化的情感纽带。

音乐为桥

上合组织作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汇聚了丰富的文明形态和广泛的文化互动场景。2025年是上合组织“中国年”。“能够参加这么盛大的国际电影节,我特别荣幸,这不仅是电影艺术的盛会,更是促进上合组织国家‘民意相连、民心相通’的桥梁。”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影署国际部首席专家扎马尔·埃斯特贝索娃说。

7月5日,扎马尔·埃斯特贝索娃在重庆永川万达影城观看了《巴扎喜事》的点映,“里面的音乐很有感染力,独它尔与琵琶的乐曲交织在一起,就像我们上合组织国家的文化一样,各自都有独特的韵味,却又能完美融合。”

“感谢在新疆采风时,当地的歌者、乐手、牧人和工匠给我的灵感。记录他们的声音和生活,让我为电影创作音乐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让音乐更有生命力。”影片音乐创作人王立森说。

“电影选取独它尔和琵琶这两种有代表性的乐器作为文化符号颇具深意。两把琴历经300多年,最后琴瑟和谐,象征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体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同心同德、携手前行。”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策划总监、开闭幕式总导演安仁翊说。

情感共鸣

电影作为全球共通的艺术语言,无需过多翻译便能传递情感与思想。“上合组织国家文化各异,但电影里的亲情、爱情、邻里情是共通的,任何国家的观众都能心领神会。”《巴扎喜事》导演、主演兼编剧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说,而这共通的精神内核,正是电影节推动民心相通的底层逻辑。

“电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记,就是因为触发了共通的情感点。”依克桑说,“在重庆的点映是该电影第一次与观众见面。阿不都克力木饰演我的父亲,他充满了幽默细胞,在剧中贡献了非常多的笑料,我想到大家会欢笑,但是没料到观众会流泪。”

依克桑说,在看到女主角说“这把琴对我爸爸来说就是我已经离开的妈妈”时,很多观众流下了眼泪。这一幕的情感共振,印证了影片对情感的精准捕捉与细腻表达。

《巴扎喜事》在电影节上也引发了各国观众共鸣。两家人从误解到包容,通过独它尔与琵琶的和鸣,将团结、交融的主题具象化。“影片中家庭的温暖以及对文化的坚守,让我想起了故乡,这种情感共鸣非常打动我。”哈萨克斯坦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看完影片后说。

光影延伸

此次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来自10个国家的20部影片参评。《巴扎喜事》与其他影片相比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这部电影是文旅融合主题的创新之作。该片在喀什市、疏附县、麦盖提县、莎车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多地取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新疆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

7月中下旬,《巴扎喜事》将在喀什举行首映式,此时正是旅游旺季,这部电影将成为一部全新的新疆旅游宣传片。重庆市民唐平在分享完观影体验后说,电影落幕,她的第二次新疆之旅也敲定了行程——去电影里的取景地看看。

此次《巴扎喜事》在电影节上的亮眼表现,成功吸引了来自上合组织各国嘉宾与媒体的目光,让大家对这部即将上映的作品充满期待。

“这是天山电影制片厂首次参加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首次代表国家参赛,首次以开幕影片身份亮相国际影展,并首次获得国际影展的大奖。这‘四个首次’,不仅是对《巴扎喜事》影片质量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天山电影制片厂多年来深耕电影创作、努力挖掘地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该片总制片人、天山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荆鲁洲表示,在国际舞台上的崭露头角让整个团队备受鼓舞,在后续的影片制作中会继续优化,为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叙事节奏。(王晶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