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快评|“网红”文物不应昙花一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8:40:00    

在近年来持续升温的“文博热”浪潮中,诸多文物从展柜中的“沉默者”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文化偶像”。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大面具、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这些“网红”文物通过多种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讲述着自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据文旅中国3月19日报道)

越来越多的文物“显眼包”穿越千年而来,化身冰箱贴、摆件、玩具等各种新样貌,成为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心头好。表面看,能爆火出圈儿的文物是由于其或好玩,或好美,或好别致的“网红”体质,事实上,让其脱颖而出的是其携带的历史文化基因所构成的强大吸引力。比如甘肃省博物馆的东汉铜奔马走红,源于观众对“马踏飞燕”所彰显的勇往直前精神的认可;三星堆青铜面具“一眼惊天下”的震撼感背后,体现着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广博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还有火出天际的国博“凤冠冰箱贴”,其原型是镶嵌100多块宝石、4000多颗珍珠,有着花丝金龙、点翠花型的明代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妥妥代表着老祖宗的顶流审美。

科技赋能成为文物“显眼包”火起来的强大助力,放眼望去,各大人气爆棚的博物馆都离不开智慧化项目。AI数字解说员、手机App、数字导览屏等现代智能化方式的大量应用,让观众不光看到眼前的文物,还能清楚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有了数字翅膀,观众可以在千百年的时光隧道里任意穿梭,而古老的文物也被装扮得青春靓丽起来。

现藏于陕西茂陵博物馆的西汉鎏金铜马,是一件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智慧化赋能将其设计为战马数字卡通形象——“大丝马”,让文物原型更加生动有趣起来;敦煌研究院通过VR技术,让千年壁画中的飞天“活”起来,可以在现代化展厅中翩然飞舞;西安市北郊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陈列的汉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也拥有自己的数字形象……“文化+科技”打造的全新体验让观众拥有深深的沉浸感。

越来越多的文物成为“网红”,还源于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不但热衷于对喜爱的文创产品买买买,甚至开始自己下场“整活儿”。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场景带火了大足石刻等诸多文物,河北博物院的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因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七色宝莲”的造型相似而吸引每天大量年轻人去打卡。

而杭州的几位高二女生,用300根扭扭棒、几百颗珍珠复刻明代凤冠;浙江温州的95后女孩用黏土复刻100多件微缩文物;辽宁沈阳的手工达人用平常物件为女儿复刻沈阳故宫的院藏珍品清代黑缎嵌点翠凤戏牡丹女帽……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人感觉有了年轻人的倾情投入,网红文物层出不穷实在不意外。

“网红”文物多起来着实让人开心,但怎样才能让他们躲过昙花一现的命运才是技术活,要想“长红”离不开对内容的深耕,比如故宫博物院历时七年打造的《故宫社区》数字平台,通过学术研究支撑文化传播,既能展示诸多文物的历史之美,又能解读其政治文化内涵。这种“硬核”内容建设,才是维持热度的根本。

科技赋能需要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项目,就将壁画保护成果转化为互动游戏,用户在娱乐中了解文物保护知识。这种“科技+学术+传播”的三位一体模式,既保持了专业性又增强了传播力。

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已通过多种方式构建起政策保障体系,腾讯“数字长城”项目探索出社会力量参与新模式,高校文博专业开设新媒体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制度性安排为文物活化提供了持久动力。

当创新科技与传统文化激情相遇,我们需要的不是稍纵即逝的流量烟花,而是历史文化持续传承的生态密码。当技术成为传承的有力手段,当新的传播方式深扎文化沃土,当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文物才能真正突破“网红”的短暂生命周期,在数字时代获得永恒的文化生命。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韩莉)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