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美被质疑产品添加EGF,凌晨回应“未添加”,该品牌去年营收45亿元
2025-04-12 21:01:00
近日,有消费者向媒体控诉可复美在一款产品中添加了表皮生长因子(EGF)。
4月12日凌晨,可复美在官方微博发布《致广大可复美消费者的一封信》,明确表示其旗下所有产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长因子。经独立的双重检测,也未检出人表皮生长因子成分。
目前,双方的争执点在于:可复美产品中是否有表皮生长因子,且双方均有相关检测结果支持各自的观点。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可复美是上市公司巨子生物(02367.HK)旗下的品牌。财报显示,2024年,可复美单一品牌为巨子生物贡献了八成左右的营收,约为45亿元。
国家药监局:EGF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可复美凌晨回应旗下所有产品未添加
公开资料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又名“人寡肽-1”,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 “53肽”,在医学领域使用较多,临床适应症为外用治疗烧伤、创伤及外科伤口愈合,加速移植的表皮生长。
(注:寡肽-1和人寡肽1不是同一种物质。寡肽-1收录于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一般作为皮肤调理剂使用;而人寡肽1未被收录于该目录,一般在医学领域使用较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在公众号“中国药闻”发文称,由于分子量较大,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正常皮肤屏障条件下较难被吸收,一旦皮肤屏障功能不全,可能会引发其它潜在安全性问题。基于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其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据大象新闻报道,消费者秦女士在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出现“馒化脸”。在把该产品送检后,检测出了未备案的成分:表皮生长因子及吐温-80。
不过,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秦女士出具了不予立案告知书称,经核查,未发现消费者所反映的问题(指产品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及吐温-80),决定不予立案。
上述报道还称,大象新闻委托一家第三方检测公司对同款产品进行检测,检出表皮生长因子。
图据大象新闻
该事件经过发酵后,#可复美面膜检出表皮生长因子成分#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4月12日凌晨,可复美在官方微博发布《致广大可复美消费者的一封信》,明确表示其旗下所有产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长因子。
可复美还称,在获悉相关反馈后,其已立即启动全面自查程序,委托了两家专业检测机构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对同批次产品进行独立检测,结果一致,均未检出人表皮生长因子成分。
图据可复美官方微博
目前,双方的争执点在于:可复美产品中是否有表皮生长因子,且双方均有相关检测结果支持各自的观点。
4月12日,红星资本局致电巨子生物的热线电话,其客服称可复美的产品不含激素、也不含表皮生长因子;另外,红星资本局向巨子生物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可复美品牌贡献了超八成营收
巨子生物去年销售及经销开支成本约20亿
可复美是上市公司巨子生物旗下的品牌。
巨子生物财报显示,2024年,其营收约为55.39亿元,同比增长约57%;净利润约为20.62亿元,同比增长约42%。
对于营收的增长,巨子生物归功于产品品类扩充、渠道深耕、巩固明星单品的增长以及推出的新品,“使得产品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销售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其中,可复美品牌在2024年的销售收入达到45.42亿元,同比增长约62.9%,占巨子生物总营收的82%。除此以外,巨子生物旗下还有可丽金、欣苷等品牌,但业绩均不如可复美。
图据巨子生物官网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巨子生物的销售及经销开支成本在增长,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在下降。
2024年,巨子生物的销售及经销开支成本约为20.08亿元,同比增长了72.5%。巨子生物称,这是由于随着线上直销渠道的快速发展,其在线上营销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投入。
从销售渠道来看,巨子生物有直销渠道和经销商渠道。其中,直销渠道又分为DTC店铺、电商平台自营店以及医院、连锁药房、连锁超市等线下直销渠道。
2024年,巨子生物的DTC店铺的线上直销收入约为35.87亿元,电商平台的直销收入约为3.77亿元,线下直销收入约为1.70亿元,经销商渠道的销售收入约为14.05亿元。
另外,巨子生物在2024年的研发成本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约42.1%,但从研发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来看,其比例从2023年的2.1%下降至1.9%。
4月11日,巨子生物的收盘价约为69.2港元/股,总市值约为716.8亿港元。(来源:红星新闻)
2025-04-12 21:01:00
2025-04-12 18:59:00
2025-04-12 18:25:00
2025-04-11 07:02:00
2025-04-11 06:13:00
2025-04-11 01:20:00
2025-04-10 20:40:00
2025-04-10 18:33:00